学校首页1
 首页 | 学院概况 | 机构设置 | 教学科研 | 学生工作 | 招生就业 | 教育培训 | 数字校园 | 网络服务 | 领导信箱 
 
学院新闻  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>>新闻中心>>学院新闻>>正文
 学院新闻 
 文件通知 
 部门动态 
 信息公开 
 

1963-1999:卅六年,一辈子——原平顶山师范学校副校长苗百顺的教育情怀

发布时间:2022-05-22 作者: 点击:[]



1963-1999:卅六年,一辈子

——原平顶山师范学校副校长苗百顺的教育情怀


第一次见到苗校长的时候,他正欣赏着窗外花期灿烂的夹竹桃花。


他的住宅位于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园丁校区北家属楼,一面朝北的窗户正好对着院子里几树明艳茂密的夹竹桃树。


苗校长着一袭灰紫色棉麻衬衫,清瘦、颀长的身段,一副银色框架眼镜后面有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双眸。他笑着与到访老师打招呼,连说着辛苦。


此次前来苗校长家,是将他收藏的1331期杂志运送到园丁校区图书馆密集书库展柜保存。在此之前,苗校长已经向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捐赠了个人剪报172册、书籍755册。



“我想当一个好老师”


1958年,苗百顺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。


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,“我正在大门前倒粪。”苗老先生怕笔者不理解何为“倒粪”,又详细地介绍了“倒粪”的过程和目的。“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,能够到北京去上大学,我始终怀抱着一颗敬仰之心。”苗老先生回忆起第一次坐火车北上时的场景,不由露出了少年般单纯的笑容,“18个小时从郑州到北京,也没睡好觉,到了北师大,吃了饭就跑去看天安门。那时候我们是走着去的,走了两个多小时。”那是苗百顺第一次看到天安门的恢弘和庄严。年仅19岁的他深知这个世界的广阔,于是暗暗下定决心,一定要多读书、读好书,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。



四年级分专业后的北师大物理系要求学生最多只能选修20节课。因为对知识有无限的渴望,20节课远远不能满足年少的苗百顺。于是他开始旁听他非常喜爱的《普通天文学》。“当时老师并不点名,我作为一个旁听者,跟着听了一学期的理论课。可惜的是,到了实验课,因为学生要分成小组进行实验,我旁听生的身份得不到认可,就没能参与天文实验。”


每天早上六点,苗百顺准时出现在操场上,开始一天的晨练。紧接着是早饭、上课、旁听、读书……苗百顺说,在大学时光,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运动和读书。运动可以让身体健康,读书则是让头脑发达。



1958年的苗百顺,已经在为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做着最好的准备,“我必须要好好读书,用最专业的知识教我未来的学生。”


“两节课用掉八支粉笔”


1963年9月,时年24岁的苗百顺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,分配回到河南。



据他回忆,是年9月14日,他来到平顶山高中(现平顶山第一高级中学)报到,随即便住在了学校,成为了一名高中物理老师。这一干,就是15年。


因受到平顶山师范学校的领导多次邀请,1978年11月16日,苗百顺由平顶山高中调入平顶山师范学校。到校两星期,苗百顺就为1977级数学大专班讲授力学。1979年2月,又为刚到校的1978级物理大专班开课讲授力学。


当时77级数学大专班在园丁路。由于校舍紧张,78级新招收的中文、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英语五个专业的新生,均在开源路南头的十三中就读,两地相距两公里。


“那时也没有像现在这么发达的交通,我只好骑着从高中带来的破旧自行车(公车),早上前两节刚下课,立马转头飞奔到另一边,有时候上厕所都来不及。”苗百顺说。“有时候下课有学生跑来问问题,我一脸紧急地告诉他不行,我要去赶课,下次再说。现在想想,也怪对不起他们的,我的学生受苦了。”


那段时间,苗百顺每天都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。从十三中到园丁路,他还来不及喘气,就开始了下一节课的讲解。要讲的知识实在是太多了,上课时仿佛是撞开了他的知识储备库,他想要将自己所学都全数传授给学生。每一节课,他都在不停地讲理论、解难题,板书写了一黑板,又擦掉,再写一黑板。粉笔沫子在教室里像飞舞的小雪花,被他有力的笔锋追赶得四处飘摇。“我记得特别清楚,两节课用掉了八支粉笔。”


粉笔握在老师手中,却写在了学生心中。


有一次,苗百顺在解一道力学题的过程中出现了难题,他用了两星期时间,仍没有得到理想的答案。课上,苗百顺将问题抛给了在场的同学:“这套题我解不出,请动用你们的脑袋,我们一起思考。”那一堂课是最安静,又是最活跃的。大家苦思冥想,提出了无数种解答方案。有一位同学最终的方案得到了苗百顺的认同,“那节课对我来说意义非凡,它真正解答了教育的存在价值。解出答案的那位同学我印象特别深,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小伙……”


在苗百顺这里,上课,不是老师单方面的讲解,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的一次知识传递仪式。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这是苗老师在教书中奉为圭臬的信条。


1979年初,因为妻子从青海回到平顶山,苗百顺生活上多了照应,他度过了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一段时间。“1979-1982四年时间,基本上我没有干过家务,每天就是看书,解题,写教案。”直到同年9月,学生宿舍楼投入使用,所有大专班学生全部到师范院内上课,苗百顺在两个校区间奔波的日子才算告一段落。



“为国家培养了两届物理科的大专生,付出了我全部精力。”苗百顺说,“教育这种东西,最不能缺失的,就是热爱。回首往事,直接听过我授课的学生有八千余人,不能说桃李满天下,但可以说桃李满平顶山……没有给我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丢脸。现在可以说,生活过得很充实,当个好老师的理想基本实现,这辈子活得值。”



“我要为每一个学生主持公道”


1981年,平顶山师范大专班招收数学专业、化学专业各一个班,每班30人。时任教导副主任的苗百顺与数学老师余伯光、化学老师邢继璋前往郑州参加大专班的录取工作。


在录取工作开展之前,“给我打招呼的有26人次,有在师范、一高工作过的老师,还有一高毕业的学生。”苗百顺回忆说。“因为大专班不按1:1.2投档了,凡是报平顶山师范大专数学及化学班考生的档案一律投给了我们,绝大部分考生的成绩在390~400分之间,都是些‘难兄难弟’,让我们无法挑选……”但是当苗百顺看到校门外站着上千个焦急等待录取结果的家长,直到后半夜才默默离去,他心中很不是滋味,“可怜天下父母心……我要为每一个学生主持公道。”


1984年,苗百顺被任命为平顶山师范学校副校长。从1981年到1995年,苗百顺主持了15年的学校招生工作。每一次只要听到是苗百顺主持录取工作,家长们就满脸笑容地说:“只要苗校长去,我们就放心了。”


15年来,坚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,坚持按录取原则办事,“当官的子弟考得好,应该被录取;老百姓的子弟考得好,也得被录取。俺的孩子考得好,别人也顶不掉;俺的孩子考得不好,也顶不掉别人。”



在此次捐赠书籍资料的过程中,苗百顺特意嘱咐了留档的重要性。在80年代,人们留档的概念还很弱,那时的苗校长已经开始小心留存每一位学生的入学档案,包括审批表。“有一个学生,当时录取到师范学校的时候,没录上,给划掉了。结果二次录取又给添上了。他毕业的时候在学历认证上出了问题,人家说他的审批表上有划掉的痕迹,不给通过。这位同学知道我有保存资料的习惯,于是找到了我。”苗百顺将保存的二次录取的审批表和当年的招生文件全数拿出,最终帮助这位同学顺利通过学历认证。


苗百顺说,“我们做教育的,一定要讲究公平,保护每个学生的利益。”


“买书来纪念每一个重要的时刻”


谈到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存书都捐赠给学校,苗百顺笑了,开玩笑地说,“我这些书,卖成废品,岂不可惜?”


在苗百顺眼中,读书,是更好地与这个世界交流的方式,让心灵拥有栖息之地,让人类不断进步。而买书,则成为了他纪念时光的方式:“今天心情特别好,我就会买本书奖励自己,在书的扉页写上何年何月何日,因何购买。比如,大学毕业时,买了本书奖励自己,当作是毕业礼物。于是我家里就慢慢堆满了书。”



在北师大读书的日子里,苗百顺每个月仅有2元钱的助学金,除买日常用品,他全数用作买书的经费。“我不敢在其他用途上花钱,因为还要攒5块钱买回家的车票。一个不小心,遇到想买的书,就很容易口袋空空了。所以,除了书,我其他什么都不想要。”


苗百顺对书籍和知识的渴望,已经接近于“痴”:“只要是书,我都想读。”



“文革”后期,市里经常组织高中师生到煤矿上下井采煤,支援煤炭高产。煤矿上给师生发午餐,午餐一般是用报纸或者几页杂志包一个猪肉馅的大包子。有一次,苗百顺见包装纸上登载的一篇文章特别好,就收集了起来。近60年,苗百顺竟收集剪贴成了172册剪报集,目前已收藏于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阅览室。


对书、对知识的渴望,让苗百顺对当下青年学生有了深厚的寄望。“新一代不可以不读书,所以我想把书都送给学校,让同学们多读些好书,充盈自己的头脑。我虽然已经退休二十多年了,可一日为师,终身则为师。我想学校好,更想学生好。”



正是深深扎根于教育的土壤,怀揣着对每一位踏入校门又走出校门的学生赤诚的关爱,坚守着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初心,以德为魂、育人为本,守卫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的心灵,耄耋之年的苗校长仍心系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,关切在校学生的学习状况,捐赠剪报、图书、杂志两千余册,希望能鼓励当代青年学生回望历史、开拓视野、共情当下、负重前行。


苗老校长的专情,是送给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最浪漫的礼物。有这些心系学校的老一辈领导的殷殷关切,学校就有了真实的发展印记和温暖的历史回忆,就有了文化传承的血脉,就有了更深沉、更持久的力量,才能更坚定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和初心使命,不断激发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,推动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,描绘学校美好的蓝图和灿烂的明天。


“在这个校园我出出进进已占我至今人生的一半时间还有余,在其中居住的时间已有近30年,也超过我至今人生的三分之一还有余。你看那些1981年栽的雪松,原来树围不足10厘米,树高不足2米,现在的树围达190厘米,树高达12米多……"那日风和日丽,碧空如洗,阳光金子一般洒在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园丁校区。站在阳台上,苗老先生眺望着校园道路上的风景,满面笑容。





撰稿/蒋涵真






上一条:祝贺!我校学生在数智化企业经营沙盘省赛中斩获三个一等奖
下一条:喜讯:我校教师翟文俊荣获河南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二等奖

关闭

 

 

地址: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长安大道西段
电话:0375-7066086            邮编:467000
      ICP备案号:豫ICP备20014516号-2